体育人生 - 85岁绍兴老球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乒”消得人憔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萍琴

从6岁那年父亲赠送的一副球拍开始,蒋兆兆就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近八十载光阴流逝,他对乒乓的热爱从未熄灭,耄耋之年,他依然多次走出国门,屡夺金牌。今年10月,他坐着轮椅再次前往日本参赛,获得两枚银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乒”消得人憔悴。从孩儿王、中学生冠军到如今白发染霜,蒋兆兆说,球拍陪伴自己八十年,是自己一生的热爱。

这一次去日本横滨参加第十六届亚洲元老乒乓球锦标赛,隔着人群见到敦子姐时,我真的很开心。我们彼此都年逾八旬,已经近二十年没有见面。

佐佐木敦子,是中国乒坛宿将、中美“乒乓外交”功臣庄则栋的夫人,庄老生前偕夫人多次来绍兴,我们彼此有好多次接触和书信往来。上一次见面还是2008年淮安第12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赛上,我那时与庄老、敦子姐的合影现在依然好好保存着。

这次她是赛事特邀嘉宾,同行的还有我孩提时代的偶像松崎君代——1959年容国团拿下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时,当年的女子世界冠军就是这位笑容温婉的日本姑娘。

佐佐木敦子(左一)、蒋兆兆(中)、庄则栋(左二)在淮安的合影

“那时我们都年轻!”敦子姐摩挲着我带去的2006年香港元老赛合影感叹。她是个“中国通”,临时当起翻译,让我和松崎君代得以简单问候,这位当年的世界乒乓明星如今依然精神抖擞。

比赛我获得了两块银牌,上台领奖的时候右脚还裹着纱布,疼痛已经跟了我半个月,出国时都是坐着轮椅去的。许多人劝我不要去了,但我自己十分坚持。

这样的相逢,见一次少一次,但好在我们还在球台边相见。

我与乒乓结缘,还要从1946年说起。那年我6岁,父亲给了我一份生日礼物:一副蓝底上印着白色花鸟的球拍和一盒彩色乒乓球,我一见钟情,从此在父亲指导下爱得一发而不可收。

近八十年来,从孩儿王、中学生冠军到如今两鬓如霜,乒乓球可以说是伴随了我的一生。

蒋兆兆(左)与国际乒联主席佩德拉.索林(右)

最难忘的是2010年浙江首届民间乒乓球比赛,从全省各地来参赛的64名选手,几乎都是年轻人,还有不少专业选手。那年我七十岁,没人看好我这个骑着自行车来参赛的老头,但万万没想到我一路闯到了决赛。

决赛对手是刚从山东鲁能退下来的专业选手,身材魁梧、年轻、有技术,我们从晚7点多一直打到午夜12点半,现场留下来的观众不少,当我最终拿下赛点,现场爆发出欢呼——他们见证了我这场不可能的胜利。颁奖结束已是凌晨1点多,不少人提出要送我回家,我都婉言谢绝了,依旧坚持从滨江骑回绍兴柯桥。那天我一边骑车,一边回忆比赛过程,心里美了一路。

人生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全国老体协作出了70岁禁赛的规定,让我瞬间成了赛场的局外人,我以为自己将与痴爱的国球渐行渐远,只觉心灰意冷。

当时我们绍兴新任老年体协主席余茂法敲开了我的门,告诉我老年人打好乒乓球同样可以为国争光,推心置腹地鼓励我坚持。乒乓分会会长王长荣也不断向我抛来参赛“橄榄枝”,我所在的柯桥街道参加上级老体协赛事或街道内部的乒乓球赛总是与我共商。

大家的关怀温暖了我的心,也让我逐渐走出消沉。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乒乓赛事的路径日益增多,且逐渐放开年龄限制。我也信心满怀要走出国门,迈向更大的乒乓舞台去展示中国老年人的风采。

蒋兆兆在罗马斩获二金一银

从2015年开始,我陆续出国参加了十几次比赛,先后获得中乒会员联赛7次冠军、元老大联盟乒乓锦标赛12冠、2次亚洲元老杯单打第一、美国乒乓公开赛3金,并且在国际乒联大师赛上先后斩获5金,家里的客厅满柜子都是奖牌和奖杯,成为浙江业余界获此殊荣第一人。

在比赛中,我相识了许多国外的球友,彼此之间虽然言语不通,但通过小小的乒乓球,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从“超龄”开始,才是我乒乓生涯中的“黄金时间”。

很多人到了八十多岁的年纪,就是在家里看看电视,享受宁静的时光,但我却忙得根本没时间打开电视。

我的时间被乒乓球填满了,一有空就去球馆打球,还常有小年轻来请教球技,各地的赛事主办方也常来问我这个“老江湖”的意见,从场地布置到赛程安排,我都乐意说道说道。

有人会问:这个年纪了这样奔波不累吗?

怎么会累呢?我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乒”消得人憔悴。球拍伴我八十年,充实了我的老年生活,结交了国内外球友,也给我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我常想,人这一辈子,能找到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让它陪伴一生,是莫大的福气。

亿万28

父亲送的那副球拍,让我的生命有了一件可以相伴终老的热爱。电视里的世界再精彩也是别人的,而我在赛场上、在球馆里度过的每一天,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